开创校企合作的3G时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60年发展探索

发布时间:2013-06-27浏览次数:81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所服务于我国电子工业的专门学校,曾被誉为“新中国电子中专教育的标兵”,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西哈努克、马亨德拉等外宾多次到校参观,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子及军工企业,为我国的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院自2002年6月独立升格以来,继承和发扬了南无校的传统,坚持服务全体学生、服务信息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门办学,走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的道路,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持续高位,在短短的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设有电子信息、机电、微电子、通信、计算机与软件、信息服务、数码艺术等八个二级学院共45个专业,分布在信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学院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保持了强盛的活力,目前与五十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实用人才,并在全省建立了二百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力求使学生能获得与产业发展同步的技术。学院从专业的社会供需关系和产业链中的节点定位作为专业设置的市场和技术要素,认真研究与产业链对应的技术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价值取向、技术转移特点以及人才需求,分析上游企业在合作育人方面的优势和下游企业在合作就业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学院的各种潜力向企业提供服务,增强企业的合作驱动力,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学院早期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与专业所处节点的下游企业合作,可以称作是第一代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合作纽带是毕业生的就业,合作企业主要提供的是岗位需求和技术咨询。然而由于毕业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企业对合作育人的动力很有限,同时因市场竞争所限,对学校的技术支持也有所保留。第一代合作模式中最佳的合作形式是订单式培养,通常合作企业有较大的经营规模和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学院与紫金融畅、熊猫光电、苏明灯饰连锁集团等多个企业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全院约有10%的学生接受了订单式培养。由于直接培养自已的“准员工”,因此合作企业在技术、人员及资金方面投入很大,而学生明确了自已的就业岗位,学习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由于订单式培养的适用局限性,学院将合作对象的选择拓展到技术链的上游企业,也就是第二代校企合作模式,如学院与GE Fanak、Oracle、西门子等公司的合作。在技术链中,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输送技术或服务,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符合上游企业市场拓展的需求,毕业生将成为上游企业的技术载体和潜在客户,因此上游企业有较大的合作育人动力,而学校也可持续获得第一手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脱节问题。但这种一对一合作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上游企业通常只能提供相对单一的技术,难以覆盖专业培养目标;二是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在下游企业,这种模式由于缺少与下游企业的对接,毕业生不一定能完全取得下游企业的认同。
      专业的生命力在于对产业链的支持作用。2008年学院党委提出了学历教育、科技服务、社会培训“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将校企合作办学与拓展学院社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开始探索“与技术链的上游企业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服务,为专业群提供实训基地、创新基地和校企混编师团队”的第三代校企合作模式。学院先后与中兴通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金碟软件等公司合作成立了通信技术服务平台、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等经营实体,获得了江苏联通、北京群菱、南方电子产品测试、江阴明伦等多家公司的支持,集聚了基本覆盖专业群的技术和人才。平台嵌入在技术链的节点上,发挥出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功能,从上游企业获得技术,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成为上下游企业的技术集散地。
 
      第三代合作模式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第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主要经营项目之一是帮助上游企业为下游企业(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与学院的专业教学有很好的兼容性,平台内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组成的混编师资团队有力地支持了专业教学,并且在市场和科技双重驱动下呈现出持续的活力。第二,平台作为专业的实训基地和创新基地得到了上游企业在技术、设备和人员方面的有力支持和及时更新,同时平台面向社会进行的服务也能获得经济收益,具备了自我造血功能,专业的实践条件可以得到持续的改善。第三,通过这些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有效地拓宽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并且专业学生由于接受与下游企业员工同样的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因此深受企业的青睐,就业对口率明显提高。
      我国的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成效显著,校企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拓展,生产性技术服务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校企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有效模式,保证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0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2年经南京市科委批准开始筹建“南信院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的条件进一步改善,学院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
      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信息服务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
      信息服务是通过开放和共享的平台,将可实施的信息传递给用户,为用户提出解决方案,实现信息增值的一项活动。信息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中发展最快,技术最活跃,增值效益最大的一个产业。然而,高职信息服务类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出于保护商业秘密和保障工作流程完整性的考虑,往往无法跟院校达成深度合作,导致专业建设过程存在着缺乏可分析的关键业务流程数据,没有完整的参考范例,与信息服务产业特征不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专业特征不明显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依托平台、接轨市场、整合资源、融合集成”的建设思路,与深圳中诺斯科技、金蝶软件等企业合作建立了“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心”、 “物流信息化研究中心”、 “金蝶讲堂” 以及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的“共享数据资源中心”和“呼叫中心”;构建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后台运营管理等16个信息应用系统;搭建了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门户(www.jsssme.org);按照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以信息化服务为核心、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平台的建设得到了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中小企业局的支持和资助,用友、方正、江苏电信等信息服务商为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现有总资产1115万元,其中行业部门专项资助400万元、合作企业投入总计332万。
      平台在实际运行中既是公共技术服务实体,又是校内综合性生产实训基地;平台运营数据既是经营数据,又是教学资源;专业团队既是平台运营团队,又是专业教学团队;学生既是学员,又是平台的“准职员”;平台企业客户群既是服务对象,又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通过要素资源的流动与转换,专业群与市场适时互动、互相支撑,保障了专业群的发展活力。平台为学院的信息服务类专业提供了8个培训项目和50个勤工俭学岗位,2012年共有20个班级923名学生参加了1~3个项目的培训。
      平台的建立与运行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信息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明显提高。学生在各类高级别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得奖项,在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及创意”计划大赛上,获得全国特等奖1项、江苏省一等奖1项;第三届“E路通”杯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上,取得华东区决赛2个综合一等奖、1个综合二等奖、1个单项二等奖,获奖成绩位列江苏同类院校第一。
      在社会服务过程中,学院不断发掘、梳理、更新、丰富信息服务类专业所涉及的关键技能和知识,经过整合集成在平台中,建立了信息技术知识库、服务商数据库、信息产品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解决方案库、专家库等学校、行业、企业可以共享的资源库,用于专业教学、行业培训和方案研发。先后为创一佳集团、校之友超市等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或部署了信息化应用系统,为江苏省13个市、50个产业集聚区窗口提供了服务。平台承接了仪征市经信委、苏宁电器等多家单位的信息化体验、应用、提升培训业务,累计培训企业信息化应用人才9000余人次,承担了教育部高职院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国培项目,成功举办3期顶岗实习培训班,共培训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40余所高职院校的213名教师。2012年平台服务收入达300多万元。
      2010年,学院的信息服务类专业群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基于商务平台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2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被评为江苏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星级平台和江苏省“十二五”期间综合性重点平台,并在江苏省经信委、教育厅共同举办的“推进高校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上,被确定为首批高校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学院被推选为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组建的江苏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联盟协调委员会成员单位。
                  依托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建设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
                                    ——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
      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支持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合作,先后投资2000万元,成立 “中认南信实验室”、“新能源技术及检测实训基地”、“新能源标准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中心”和“光伏应用工程中心”,形成“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为新能源企业提供第三方认证检测以及产品研发、咨询、培训等技术服务。
      依托“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学院成立了“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将已有的检测技术及应用,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电力电子技术四个专业整合成新能源技术专业群,在开展高职学历教育的同时为质量认证系统内员工和新能源企业质检人员的提供培训服务。
      平台与中认学院在同一个董事会领导下开展业务活动。平台的技术人员与中认学院的专任教师互聘互通,在学院/公司统一调配下,共同开展实验室的检测、研发、培训等业务,共同负责专业建设和教学实施。这种运行方式使学院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得以持续更新,目前学院已有7名教师获得了CCC工厂检查员资质。同时学院也拥有了一批能深度参与教学的企业兼职教师,形成了双师结构的“混编师资团队”。
      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不仅为学院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创新基地和混编师资团队,而且还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北京群菱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150万元的全新设备用于教学,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检集团南方电子产品测试(深圳)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教学和培训教材。目前已编制《认证认可概论》、《质量检验基础》、《常用电器产品标准》和《计量基础知识与实务》等4本教材。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还组织了10位国内认证系统的著名专家为每一届学生开设《传递信任,服务发展》、《认证认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认证认可法制建设》等系列讲座。
      服务平台会同行业的企业与中认学院一起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学院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学校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就业讲座,向学生提前渗透先进的企业文化。中国质量中心更是积极联系大量客户企业举行大型招聘会,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岗位,2013届学生就业率达到98.5%,对口就业率也比往年有了很大程度提高。2014届学生的就业工作虽然还未启动,但已有很多新能源企业提出了毕业生需求意向。
      实践表明,“中认新能源技术学院”依托“新能源技术服务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院利用平台的行业优势扩大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利用平台得到了合适人才和技术服务,真正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以信雅达企业培训园为内核建设通信技术服务平台
                                            ——通信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
      2007年以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通信学院为试点对象,从校企合作模式、动力机制、资源协同机制、合作有效性等角度进行了深入持续的研究与实践,在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通信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依托中兴通讯公司,联合江苏联通、江苏通信服务等公司逐步建成了服务于通信系统工程公司和通信运营商的“通信技术服务平台”。平台包括了与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合作成立“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训基地”, 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江苏分公司成立的“中兴通讯客户培训中心”、“江苏联通宽带接入技术培训基地”, 与中兴通讯学院(企业大学)、江苏通信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的“中兴电信学院”、“信雅达企业培训园”。
       平台以“协同增值、利益共享”为目标,采用技术植入、人员互换、设备共用等协同方式,充分整合政校行企资源,强化校企合作育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兼具教育、培训、研发等功能的有机整体,实现了校企合作从单向需求型到资源协同型的转变,成为校企协同增值的载体、沟通产业的桥梁、人才共育的平台。
学院依托通信技术服务平台,协同校企资源,通过优化专业链的核心要素,提升合作育人的供需契合度,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是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引入企业岗位课程,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规格。依托平台,从产业发展要求、行业技术规范、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课程等方面入手,动态构建课程体系,系统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因区域产业的调整和变化带来的“新企业”、“新技能”、“新岗位”,更好及时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近年来,校企合作开发课程9门、教材21本,新开发“通信工程与监理”等5个专业方向。
      二是资源协同,联合办学, “工”与“学”有效衔接。依托资源协同体,成立联合办学办公室,共同确定联合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开发及实施办法;制定工学结合的实施管理办法及评价制度、企业讲师授课评价及费用结算办法;双方共同出台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文件;共同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至2012年12月,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共开设16个班级,总人数926人;企业承担的专业课程课时占比52.6%。
      三是业务依托、功能复用,共建“校中厂”。至2012年12月,中兴通讯、江苏联通等公司向平台投入的设备总值近1.2亿元,其中超过50%的设备更新周期在1~3年;校企共建实训室12个,开发1288个实验、实训项目和配套实训软件,建成“网络与通信工程”国家级实训基地;年承接社会培训达3000人。
      四是共建混编师资团队,有效解决教师双师素质提升和保鲜难题。“混编师资团队”是校企人力资源协同的新模式,混编师资团队的成员来自企业技术人员和学院教师,每位员工集教师、培训师、工程师为一体,可以独立承担学历教育、客户培训、工程项目实施等公司业务,每年服务工程现场的时间不低于3个月,并可在学院和实体之间自由流动,成为高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途径。至2012年12月,通信学院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100%,其中持职业技能高级资格证书占比91%。
      通信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动态对接,实践性教学资源与企业生产资源的同步更新,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的融合互促,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新模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共同发布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0年度报告》显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对口率、月薪、自主创业、职业期待吻合度等指标均位于江苏省高职同类专业首位。
                                  以南信软件园为平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软件实用人才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校企合作办学的探索
      走进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教学楼,俨然是到了一个现代化的软件园,智达康—南信联合网管软件研发中心、江苏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仙云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AO.史密斯水系统应用与培训中心、中科智达物联网测试中心、江苏省无线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20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遍布全楼。此外,该院还设有校企共建共用,基于人才培养,又兼备软件开发、测试等功能的诸如虚拟化与云计算实训、企业网、物联网、数据存储、信息安全等实训实验室20多个。真实的企业环境、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员工与师生融合共处的景象,让校企合作之花鲜艳夺目,绚丽多姿。
      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该院积极推进基于软件实用人才培养,立足校企双赢,让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双收的校企合作的机制体制的创新,建立了众多校内研发生产性实训实验基地。如与上海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在基于招聘人才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建立了深厚的信任,逐步在人才制定培养、专业共建、校企混编师资队伍建设、项目联合研发等各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2012年,经双方共同努力,由上海伯俊出资,双方共建的“江苏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落户该院,成为学校创新软件实用人才培养机制体制的重要平台。 “从大一开始,我们就在南信—上海伯俊研发中心从事项目实训,现在又在江苏伯俊软件科技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在软件学院读书期间,我们始终能接触到企业最新的项目案例,并在参与企业项目中学以致用,在应用中强化所学”江苏省三好学生,该院2010级学生常永培在谈到学院校企合作时言语里充满了感激。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聂明教授介绍说:“学院立足于“软件技术”这个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积极推进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包括计算机应用和软件技术方向所有学生的全部实训课程和一半以上的专业课程都是在校内研发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有近一半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承担教学,保证学生在最真实企业环境里,参与最新的企业项目实践,培养最贴近企业需要实用人才”。
      类似的校内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在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还有很多,如中科智达物联网测试中心、江苏省无线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甲骨文(南信院)授权教育中心等,这些基地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校企联合研发、对外独立承接项目的综合平台,也是学生校内实验实训、开展企业情景教学、获取最新项目教学案例、建立“校企混编师资”队伍的重要场所和支撑,使得校企合作真正成为该院的办学特色,并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